“黨建引領,村社共建”是武平縣百家姓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聯合社在改革中探索出的帶動經濟落后村發(fā)展新模式。村集體、農民、合作社一塊兒闖市場,拓寬了為農服務領域,實現了抱團合作、共贏發(fā)展、村強民富。 近日,記者在中山鎮(zhèn)老城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看到,工人們正在采摘竹蓀,采摘下來的竹蓀經工人們挑選、烘烤、包裝后銷往浙江、廈門、漳州等地。 竹蓀種植是中山鎮(zhèn)百家姓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聯合社今年引種的新品種,共建設了36畝竹蓀種植基地,其中包含百香果套種竹蓀10畝。 該聯合社理事長曾菊英說:“現在很多周邊的老百姓都來咨詢,也有到實地來進行察看。現在是我們聯合社自己在種,看一下好不好種植,如果可以的話,我們就會進行全面地推廣,形成村社共建的一個形式來推動竹蓀的種植規(guī)模,以起到鄉(xiāng)村振興的作用,帶動農民致富。” 2011年,中山鎮(zhèn)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家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聯合社并成立黨總支,總支下設3個黨支部,共有131名黨員,社員3700多名,領辦各類專業(yè)合作社31家、產業(yè)協會7家、果汁加工廠1個。2019年,聯合社黨總支圍繞“黨旗引領合作社”主體,整合資源優(yōu)勢,實行黨建共抓、黨員聯培,資源共享、發(fā)展聯謀,深入開展“村社共建”活動,實現以村帶社、以村促社、興村富民、村社共贏。 實行村社共建后,原本沒什么集體收入的老城村,通過村級入股的形式,現在每年能獲得7萬元的分紅收益。 中山鎮(zhèn)老城村村主任洪朝波說:“我們村社共建以后,增加了村財收入,尤其是基礎設施,從田間道路的硬化和水渠的改造都提升了很多,同時我們還用于環(huán)境整治方面。村民也增加了收益,因為土地流轉以后,用工方面幾乎都是用我們村里面的剩余勞動力,增加了大家的收入。” 村社共建實現了村集體、村民、聯合社三方共贏,到目前,聯合社黨總支“星光講堂”舉辦村干部培訓班5期、黨員創(chuàng)業(yè)就業(yè)培訓7期476人次、“五新技術”培訓13期763人次,為中山鎮(zhèn)11個村集體平均每年每個村增收10萬元,村民增收3500多萬元。 該聯合社黨總支書記劉星光說:“我們合作社是幫他們解決技術難題、種植難題、營銷難題。我們通過村社共建、黨建引領,目前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效果,幫助村里面實現了兩個增收,一是老百姓解決了就業(yè),實現了增收;另一個是村里面通過入股的模式跟我們合作,增加了村財收入。”
編輯:陳梅英 審核:林向榮 程榮偉 終審:劉凌平 |
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武平新聞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武平新聞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武平新聞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2、本網未注明“來源:武平新聞網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來源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來源:武平新聞網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